面向智慧医疗蓝海,他会创造下一个“特斯拉”么? | 分享大家庭企业
关于科技对于医疗的意义,在分享大家庭企业迈步机器人创始人陈功看来:“技术一直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医疗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活品质,让病患找回尊严。”
陈功也正致力于让科技技术帮助病患找回尊严:通过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残老群体进行康复训练。2016年,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毕业后,陈功作为深圳政府“孔雀人才”引进创立迈步机器人,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2018年中国医疗行业“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前不久,迈步机器人获得Pre-A轮投资,短短2年的创业经历,甚至连产品都未正式上市,他却凭何获得了投资人与市场的追捧?
科技不止未来,更是迈步当下
也许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外骨骼机器人,但你一定知道钢铁侠。百度百科这样定义: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是融合传感、控制、信息、融合、移动计算,为作为操作者的人提供一种可穿戴的机械机构的综合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可穿戴的机器人”。想象一下,残老群体穿上这件“可穿戴的机器人”,能够自主站立并行走最终获得康复,这便是陈功现在的工作。
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设想从未停止过。早在1997年,一部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成为许多影迷心中的经典。剧中,来自未来的机器人引发人类对于科技进步与人性的思考,而其中创造性的液态机器人则让人对于机器人的形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也在年幼的陈功心里埋下一段机器人情结,对于机器人的热爱让他选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之后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深造,研究方向包括: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控制,人机交互控制,脑控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
如果从事机器人研究是“意料之中”,那么与医疗结缘则是“情理之中”。相比已经发展几十年的工业自动化,刚刚开始的医疗自动化显然给予陈功更多的发展空间。“工业上已经基本实现以机器人代替人力,但在医疗领域,依旧主要依靠人。”陈功认为,未来,医疗业肯定会通过机器人进行产业升级的革命。
居里夫人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陈功同样努力将梦想变为现实。从博士后毕业后他便选择创业——成立迈步机器人,他始终坚信好的科研不能仅停留于实验室或者论文,只有将研究落地为产品才能让更多人受益。陈功说:“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技术应该有的姿态。”
当然选择创业并不仅仅是为了理想,更基于陈功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经过学术界20年的探索,康复机器人领域在底层医学知识、生命医学、机器人技术等研究已经积累的比较完善,到了适合进入产业化的阶段。
并且,中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科技创业给予扶持与鼓励政策。尤其是深圳这片创业热土,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在机器人领域配套了完整的周边产业链,包括电子、机械、加工等,最重要的是大量高科技人员聚集于此。
2016年,陈功在深圳创立迈步机器人。
自外而内的力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随之而来的老年病问题也愈加严重,其中包括脑卒中,俗称中风,即脑出血、脑梗等。据统计中国已有一千多万脑卒中病人,到2030年,国内脑卒中患者将达3177万人。除此之外,每年新增需要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也有约500万人。
对于这些残老病患,传统的康复方法是采取机械康复,比如骑平衡车、用手做训练或者针灸、理疗、电疗等方式,这些方法都需要依靠人工来进行拉伸。这也意味着理疗师体力消耗巨大,尤其是步行康复,他需要将整个病人扛起来,或者蹲在地上去搬动病患的脚来完成整套康复动作。
传统康复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这与人力的局限性,即理疗师息息相关。并且,这不仅是人的体力、能力带来问题,医疗资源的区域不平衡以及理疗师匮乏等问题也非常严重。根据我国中风病人的数量,需要40多万的康复理疗师,但是我国现有专业从业人员仅有两万左右,缺口非常大。
在博士时期,陈功专注研究单腿外骨骼机器人,攻克膝关节和踝关节技术。与此同时,单侧骨骼机器人会面临重量、平衡等问题,这自然让陈功开始关注双侧骨骼。虽然外骨骼应用的场景非常多,但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巨大市场前景让他选择以此为切入点。
相比传统康复方法,迈步机器人通过将高体力、消耗重复性的康复运动由机器人完成,让病人更早的进入站地恢复训练,有助于早日康复。而机器人携带的传感器能记录病人每次康复情况,根据算法实现量化指导病人,避免了理疗师基于经验判断的误差。
资本市场的反应很快证明陈功的选择是正确的。迈步机器人创立后获得联想创投领的天使轮融资,2018年4月,迈步机器人宣布完成了由分享投资领投,联想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传统商业模式+技术创新
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康复仅是一个很小的方向。与国外康复机器人领域的百花齐放相比,中国在康复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这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国内病患本身对于康复意识的淡薄。
以色列Rewalk Robotics公司被当作康复机器人国外标杆企业, 2014年成为首个通过美国FDA许可获批上市,一度被媒体捧到“下一个特斯拉”的高度。然而高昂的价格让他的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对于陈功来说,摆在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生存”。
在国际上已有多家康复机器人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商业模式路径探索。比如,美国EKSO的产品主要针对普通消费者,但是价格高昂普通人无法通过商业保险来承担,因此他的适用人群主要是受伤军人。日本HAL采取租赁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自己开设康复门诊为患者提供服务,但这种经营模式也决定了他的规模不会很大。
显然,国外成功的模式并不适合迈步。陈功认为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国情不同。国外对于康复有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疗发达,有专门的社区康复医院,包括私人门诊康复模式也非常成熟。但在中国并没有小型的社区康复中心。其次,国内康复观念不强。比如老年人无法在家康复,只能选择去大型医院,但因为康复机器高昂的成本,医院康复设备也不多。这也就决定了迈步无法复制国外成功模式。
陈功在仔细分析了迈步的优势与劣势后,他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是一个可行的路径。迈步最大的优势首先在技术创新,迈步的核心技术是人机交互,作为全球首次采用柔性驱动器技术的企业,迈步康复机器人可以提供精确稳定的人机交互控制,极大的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第二,相对国外高昂的研发、生产成本,迈步具有价格优势。第三,团队优势。康复机器人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机器人与医学领域,有着天然的技术壁垒,准入门槛高。迈步团队两位创始人叶博士与陈功都是康复机器人专业的顶尖专家,另一位创始人出身机器人销售,具有丰富的市场与运营管理经验。
“当我们的技术上有了创新,那么最简单也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医疗器械路线,就是最适合迈步的。”当然这条路途上依旧有许多挑战等待着陈功。
康复机器人进入市场还需要资本的驱动以及规范化的市场。这涉及政策、管理、医院等许多方面,以及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陈功也正在努力推动康复机器人纳入医保,以使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
如何平衡客户需求与技术壁垒是陈功所需面对的又一棘手问题。比如医生与理疗师懂康复知识,但却不懂机器人。他们经常会提出许多在陈功眼中仿佛天方夜谭一般的需求,他们认为机器人要与人一样智能,能够控制关节、步长,能检测到每一块肌肉数据等。虽然这些要求看起来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对于陈功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医学知识,不断的迭代产品才能被市场认可。
2017年11月,迈步第三代外骨骼机器人BEAR-H1面市,突破了机械动力、电子传感、人机交互、材料工艺和人工智能等一道道难关,创造性采用了柔性驱动器、增加了自由活动关节数、优化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使迈步外骨骼机器人使用更灵活、行走更简便、康复效果更佳。
要适应未来,必须打破知识边界
创业仅2年,新产品攻克技术难关完成迭代即将上市,获得数千万PRE-A轮融资,公司规模从初创3位创始人发展到现在50多位员工,企业飞速的发展也让陈功感受到知识边界的不断挑战。以前也许只需要面对技术难题,但现在不仅有技术层面,还有许多能力、经营、管理上的挑战。对于陈功,要适应未来,就必须快速的学习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迈步机器人的投资者分享投资的推荐下,陈功选择到中欧智慧医疗创业课程提升自己。除了课程本身的知识外,最让陈功受益匪浅的是来自在医疗领域“精耕细作”的同学们,他们是一群有着深厚的医疗背景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优秀的企业家们,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与宽广的视野。其中最让陈功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的课程讨论环节。比如,蔡江南教授讲解了中国医保问题后,同学们还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发表观点,这些宝贵的“前车之鉴”能帮助其他智慧医疗创业者少走许多弯路。
在面对纷至沓来的诸多荣誉时,30岁的陈功显得非常理智。他知道这远远不是他的顶峰,“我只是尝试了一些新的事物,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离我想要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还非常远。”正如他对于失败的理解,不要害怕失败,要大胆尝试,但你需要正视失败,知道导致失败的原因,接受失败的代价,准备好如何预防失败。
30岁,对于陈功只是刚刚开始。关于未来,陈功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尝试。他将迈步定义为一家科技型的、研发型的、产品型的企业。短期内,迈步首先要将现有产品推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研发新产品,拉开产品线。在可预期的未来,迈步希望打造整个智能康复体系,通过机器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康复产业进行自动化升级,彻底完成从人工到机器人的转变。
总结自己三十岁的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陈功说:“读一个博士、创一次业,找到了一个爱自己、支持自己的人。”
采编:Teresa Wang
图片由陈功提供